精力管理
四个原则
原则一:
全情投入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
体能-情感-思维-意志
体能有高有低,情感有正有负,二者是最基本的精力源
原则二:
使用过度或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将生活看成一系列的短跑冲刺,一些时间段全情投入,一些时间段闲云野鹤
原则三:
像运动员一样,不停的突破自己惯常的极限,以获得精力的提升。每一次撕裂,修复后总是更强壮。
只要事后能得到有效恢复,就应该不停突破。
原则四:
仪式习惯,是坚持的诀窍
我们是习惯的产物,变革的难点在于,有意识的改变往往难以坚持,我们的意志与自律远比我们想象的薄弱,如果做一件事之前总是要想很久,则很难坚持(自习与骑车…)。维持现状是一种本能。仪式习惯则如同刷牙,近乎无意识的行为。
管理精力的三个步骤
目标-事实-行动
目标:
如何按照我们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分配精力?忙于处理眼前的危机,忙于应付他人的期望,而不是思考什么最重要,并以此指导选择。
– 要回答怎么办,需要明确问题是什么,要明确问题又需要对现状有清晰的认识,深处社会中,被裹挟前行,难以认清现状。
我们常低估糟糕的精力管理带来的后果,却又能坦然自食苦果。面对自我,总是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同时又否认那些行为的糟糕后果。
事实:
当前哪些行为与选择塑造了如今的我?
行动:
应急的习惯,可以短期内解决现状问题,却对长期有害。
管理个人与管理团队,高效=精力管理+全情投入。我需要戒掉知乎。该死的让人上瘾的玩意儿。
如何高效
精力低下,焦躁,消极,人际关系淡薄,还有缺乏激情*
我们问他,生活中最能给他带来激情和满足的是什么,他却张口无言
精力的强大源头在于目标清晰
情感的深度和适应力取决于外界交往的积极程度和内省习惯。
思维的敏锐度会因为缺乏思维挑战而减退。
意志精力依赖于不断温习深层价值取向,为自我行为负责。
全情投入需要在各个层面培养精力消耗(压力)和精力再生(恢复)的动态平衡,有节奏的波动,生命本质的脉动。
单线化导致衰退与死亡,张弛有度是全情投入的关键,如果你白天需要咖啡提神,晚上需要酒精放松,那么你就是在描画自己的直线生活。
1.把生活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阶段,既满足生理需求,又满足自然规律。
2.全情投入的能力,取决于周期性休息的能力
我们越是忙碌,越会高看自己,认为自己对他人来说不可或缺。我们无法陪伴亲人朋友,不知疲倦,没日没夜,只管四处救火,不给自己留下喘息的时间。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成功典。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
3.任何成瘾都会导致精力储备下降,压力成瘾。戒瘾的过程就是重塑习惯。
最佳时刻,往往发生在一个人的身心为了达成艰难目标或完成有意义的事情,而自愿达到极限的时候
4.拓展在于既要超出日常的极限,又要定期休整恢复。缺乏能力,往往由于没有承担更大的压力
精力的消耗与恢复我们称之为波动,波动的反面是直线。
精力的来源
体能:
一切的根源
情感精力:
把威胁转化为挑战
如何获得正面的情感:
无论什么活动,关键是你对活动的重视,并将投入在他们上面的时间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有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经历情感风暴,接受人生汹涌而来的挑战。让自己被风暴淹没还是在风暴中成长。
思维精力:
专注与乐观
这两个都是我最缺少的。间歇变换思维频道
没有什么比不能集中于手边的工作更能损害工作表现和投入程度了
保持专注与乐观的秘诀在于间歇地变换思维频道,达到精力休息和再生的效果。如果缺乏思维肌肉来做到最好——注意力涣散、过于悲观、思维固化、眼光狭窄等,则需要通过系统训练重塑这种能力
消极思维并非悲观,悲观者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强调自我防备,而非解决问题。面对每天接踵而至的挑战,消极思维会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害。现实乐观主义!
创造活动五步论:洞察、汲取、孵育、启示、验证;汲取&验证 左脑逻辑,其余右脑无意识。
不管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持续地优化大脑,与其他身体器官不同,肝脏、肺和肾使用过度会发生损耗,而大脑只会因为使用而日益敏锐,越磨越利
看似紧急的琐事总会盖过那些非常重要却不太急迫的事。这也是许多企业的通病,人们很难在紧迫感面前停下脚步,做出更加深思熟虑的抉择
总是在应急,而非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意志精力:
赋予生命意义
知晓生命的意义,方能忍耐一切。
意志精力的关键在于性格品质:一个人如果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勇气与信念即使面对艰难困苦和个人牺牲也会在所不惜。意志精力由激情、奉献、正直与诚实支撑。
我究竟相信什么?按照价值观生活!
意志:通向深层价值取向,超越个人利益。
任何能够点燃人类精神的事务都有助于全情投入。
意志精力的关键动力在于性格品质——按照价值取向生活的勇气和信念,即使面对艰难困苦和个人牺牲也在所不惜
意志:按照自身价值观行动的能力。自身的价值观是什么?自身价值观所要求的行动是什么?
严重的目标缺失,磨灭了激情,阻碍了前进,进而转变为生存模式,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过一天,算一天,常常将自己塑造为受害者形象!
超越个人利益的奋斗目标!
拓展意志精力,需要将自身的需求置于次位,为超出个人利益的目标让路。人往往认为自身需求迫在眉睫,注意力一旦转移便会引发原始的生存恐惧。自私自利反而会削弱精力,越是被恐惧与担忧掌控,越是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
生而没有意义的人是痛苦的,没有目标、没有目的、无需继续忍受。他很快就会迷失。我们的人生态度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我们既要自己学着转变,也要向绝望之人伸出援手,告诉他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于我们有何期望。我们要停止追问生命的意义所在,每时每刻提醒自己接受生命的检视。我们的回应不仅体现在言语和冥想中,还要贯穿我们的行为举止。生命的终极意义是担起责任,找寻难题的答案,并且完成生命为每个人设定的任务。
最强大的意志力量是激情、投入、正直和诚实
人类的意志精力甚至可以弥补严重不足的体能精力
如何管理精力
明确目标
成长与发展是自下而上的,从体能到情感、思维、意志。改变则是自上而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么一思考,最近六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那种无需证明仿佛天生的目标与使命。
- 不幸的是,多数人从未踏上过英雄征途。原因说起来简单却令人难堪:我们太过忙碌,无暇追寻生命的意义。谁有时间和精力挖掘生活的使命呢?像罗杰一样的人有许多,过日子像梦游,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动驾驶模式。我们会做好自己的义务,却很少深入探究是否能够达到更高的意义
- 不能积极投入阻碍了我们探寻意义,懒惰和缺乏关爱之心,让我们允许他人代做决定,告诉我们意义何在(无法有效的集中精力,长时间处于一种低效的摸鱼状态正在毁了我,第一件事便是戒掉知乎!)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人生目标会带来专注、目标感、激情和恒心。为了快速了解自己的生命意义,请拿出笔和纸回答以下3个问题,分别从1到10进行打分。
● 每天早晨上班时你的兴奋度是多少?
● 享受做事有多大程度是因为事情本身而非它带来的回报?
● 你认为自己对价值取向负有多大的责任?
如果3道问题的总分达到27分以上,说明你已经带着强烈的人生目标生活了。如果总分在22分以下,说明你的生活只是走过场。
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生活赋予你怎样的意义,而在于你是否主动将生活变成自己价值取向的载体。
正如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说的:“毕竟,人类不应该询问生活的意义,因为他自己才是需要做出回答的人。每个人都要接受生活的质询。他只能为自己的生活作答,并负起相应的责任
//很遗憾,第一个问题几乎是0分,第二个可能有一点,偶尔有一点3分左右,第三个我倒觉得个人应该负主要责任,至少7分。enjoin!无可避免的意识到,我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过场。每一件事似乎都偏离的轨道,那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再次袭来。重要的不是追问生活的意义,而是你的生活是否是自身意志的载体!!!
- 消极的目标充满防备心理,它的本质基于缺陷,诞生于身体威胁或心理威胁。当我们感到安全和生存受到威胁,恐惧、愤怒甚至憎恶的情感都是可以调用的强大力量,却代价不菲。正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负面情感容易耗尽精力,还会释放出对人体长期有害的荷尔蒙。
//长时间以来我所怀念的之前的那种称之为生命活力的东西除了初中时的荷尔蒙剩余的基本都是一种愤怒,憎恶。我无法确定自己喜欢什么,却总在确定自己讨厌什么,而随着生活的继续,连那种讨厌也渐渐消失,没有生气的麻木接受。
积极的目标,内心的目标,超越个人的目标
“因为缺陷产生的目的也会限制我们的视野。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一艘行驶在海上的小船里,船底突然开始漏水,你的目的肯定是阻止小船沉下去。但如果你一直忙着舀水,肯定无暇顾及小船的航向。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忙着填补漏洞,不让自己沉底,就没有多余精力探寻更深层的意义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将注意力从内心的威胁经历转移到挑战上去,就为生活开启了一系列全新的可能性。我们的生存动机不再是恐惧,而是可以引导我们、赋予我们意义的事物。”
很多人因为自身的不幸福,缺乏激情,而责怪工作,当工作的本质并不决定意义和激励,所有人都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工作环境变成传递和培养深层价值的土壤。让环境成为自身意志的体现。重要的问题变成了意志是什么?
One question:我现在的生活是否值得我曾为之放弃的一切?
- 说一套做一套不仅是伪善的表现,还代表人格的断层和失调
正视现实
认识你全部的自己,回避现实会消耗大量精力。
我们总是在别人身上看到,愤怒、憎恨、傲慢、贪婪。却很少承认自己身上也有。
- 注意力低下,很少全情投入,总是各种开小差
- 抱怨环境,却没有勇气让环境成为自身意志的体现
- 眼高手低,所有关于未来的想象没有一个实现,形成了严重的负反馈
- 嫉妒,尤其是在小孩子面前。好为人师,不懂装懂,一副自己很厉害的样子
- 把坏情绪留给家人,因为没有勇气将坏情绪反馈给当事人
- 高冷,明明很想也很开心,总是沉默,慢慢放弃一切行动
我们只有满怀震惊地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看到我们希望或想象中的自己,才算迈向个人生活现实的第一步
我们思想与行动的上限
是我们未看清的事实
因为我们看不清
所以无法做出改变
直到我们明白
正是无法看清的现实
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令人不快的现实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关注而自行消失
害怕真相就会变得防备心重、思维固执,否认就像麻药,阻止了我们的感受,同时否认也会消耗精力。麻木也是防御形式的一种。
所有形式的上瘾都是有害的,不论这种致幻剂是酒精、吗啡还是理想主义
纯理性探讨是一种在思维上认可事实却在情感上置之不理的方式
为任何情况做好最坏的打算也属于扭曲事实的一种,因为此时我们眼中的事实并非事实,而是透过狭隘的悲观镜头看到的情景! 太过于放大事物不利的一面了。
我们或许可以尽力压制自己令人反感的一面,但同时也很难认可自己的优秀品质。面对现实也包括认可并欣赏自己的长处。
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擅长什么?活在一种想象中,在那个想象中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面对长期的需求,人们很容易进入一种长期的暗暗焦虑和轻度不满的状态,并将其当作常态,几乎忘却了其他感觉。或者,我们进入否认或麻木阶段,说服自己一切都很好,即使我们已经被自己的应急选择拖入长期的自毁状态
自我欺骗的另一种形式就是: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事实。
从我要陷入焦虑中,转变为焦虑正在试图控制我!
有时击败自己的是自己的想象而不是事实。
坚定的决心与谦逊。及拥有足够的自信,即使犯错也不会影响你形象。
“我怎么会是那样的人”
虽然听上去很难接受,但是有的人会让我们看到自己最想隐藏的一面,而我们对这些人往往抱有最大的敌意。爱德华·惠特蒙说:“如果让一个人描述他最蔑视、最不能忍受、最痛恨和最难以共处的性格类型,他会写出自己性格中最压抑的一面……这些品质之所以难以忍受,正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他最想否认的自己。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身的某些品质,才会难以与带有相同品质的他人相处。”回想一下你特别讨厌的某个人。他/她身上什么性格让你最反感?然后你应该问问自己:“我是那样的吗?”
我们所讨厌的最难以忍受的那些特性正是自己被压抑的
“自爱并非易事……因为它意味着爱全部的自我,包括内心和外界都不能接受的阴影部分。”
《平静祷文》是精力管理理想状态的完美入门指导: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给予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
请赋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耗费巨大的精力担忧无法控制的人和事,而更好的选择是,将精力集中在可以切实改变的事物上。面对现实会帮助我们认清两者的区别。
由于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脆弱易碎,面对不愿承认的自我会觉得受到了威胁。我们要带着勇气跳入未知的世界,也要理解自己不愿面对事实。我们必须有意朝真相的方向前进,明白自我保护意识有时会拖累我们的步伐。只要我们理清视野,就会看清面对的阻碍。直面人生中最艰难的真相是种挑战,也是种解脱。当我们不再需要遮遮掩掩,就不再畏惧暴露自己。大量的精力得以释放,用于全情投入生活,拥抱自己的力量并持续加强锻炼。即便走了弯路,我们也可以承担起责任,重新调整轨道。”
“不带怜悯的诚实是种残酷,对人对己均是如此。”
付诸行动
“面对的困难越大,人们越容易退回旧日的生存习惯,因此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建立习惯的关键在于:30/60天的养成周期 + 慢慢养成